近年來,惠陽區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惠陽融媒體 攝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是推動惠陽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惠陽將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新的起點,按照總書記的重要要求一項一項抓好落實,推動惠陽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更大成效。”日前,惠州市“牢記殷殷囑托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權威訪談”采訪組走進惠陽,惠陽區委書記翟偉鋒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以新擔當新作為加快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扛起惠陽擔當、作出惠陽貢獻。
談心得體會
在新征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惠陽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廣東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提出重要要求,為廣東改革發展定向導航、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總書記這次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與此前對廣東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一脈相承、一以貫之、有機統一,必須貫通起來一體學習領會、系統理解把握、整體貫徹落實。”翟偉鋒說。
翟偉鋒說,惠陽作為廣東、惠州的一分子,將主動擔當作為,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把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關懷厚愛和信任重托轉化為攻堅克難、拼搏奮進的不竭動力,把總書記賦予廣東的新使命新任務化作新時代推動惠陽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之策、關鍵之舉、成事之要,在新征程中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惠陽實踐,奮力譜寫惠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惠陽將一條條認真梳理,一項項深入研究,形成具體的施工方案和行動計劃,不折不扣把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到位,不斷開創惠陽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談貫徹落實
緊密對接三大平臺建設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位置,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翟偉鋒說,惠陽將充分發揮好惠陽的區位優勢,牢牢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緊密對接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強化與灣區核心城市交流合作,建立多層次常態化溝通對接機制,加快推進規劃銜接、交通互聯、科技協同、產業聯動,不斷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惠陽緊鄰深圳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翟偉鋒說,惠陽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緊密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深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入更多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提升惠陽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到2024年,惠陽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家。
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惠陽依靠制造業起家,新征程上將堅持制造業當家不動搖,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更大力度推進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建設,全力打造名副其實的‘智造高地’。”翟偉鋒說,惠陽將堅定不移推進兩大千億級園區建設,推動三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賦能,謀劃推動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申建省級高新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惠陽將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大力推進強區促鎮帶村,統籌推進城鄉高度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翟偉鋒說,惠陽將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節點功能,因地制宜發展各鎮街特色產業,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把鄉鎮打造成為“三大中心”。堅持“高投入抓基礎、高品質抓產業、高站位抓改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精品農業和特色產業,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談學習宣傳
納入各類培訓班作為必修課程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惠陽的頭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務。
翟偉鋒說,惠陽將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起來,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起來,與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強化組織領導,周密部署安排,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突出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先學一步、學深一層,帶動全區上下認真學習,推動學習貫徹不斷走深走實、務求實效。”翟偉鋒說。
惠陽將加強系統謀劃、統籌組織實施,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納入各類培訓班次的重要內容、作為必修課程,一體抓好教育培訓。通過舉辦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報告會、學習論壇等多種形式,運用網絡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渠道,抓好分系統、分領域、分層級、全覆蓋的學習培訓研討。
惠陽還將精心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宣傳宣講活動,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城鄉社區、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來源:惠州日報